蘋果本週更新審核指南,將「打賞」納入「應用內購買」機制
「打賞」是中國直播主和網路媒體的主要收入之一,許多直播和媒體都在應用程式中內建「打賞」功能,而由中國最大即時通訊軟體微信所推出的公眾號(類似粉絲團),也內建「讚賞」功能開放讀者小額贊助內容生產者。
而不甘iOS財被其他企業賺走的蘋果,最早在去年6月13日修改開發者審核指南,要求應用程式內不得指引用戶使用非「應用程式內購買」機制的購買按鈕、外部連結或其他方式繞過蘋果支付系統的行為。今年4月,傳蘋果開始要求微信和中國各大社群應用程式將打賞功能移除,轉換成蘋果的應用程式內購買,否則將在App Store下架他們的應用程式。
此舉引發微信憤而關閉iOS版微信公眾平台的「讚賞」功能,後續推出的QR code個人轉帳贊助功能也在上線短短幾個小時就移除,顯示蘋果這次鞏固自家生態系的態度強硬。
作為代替原有的打賞功能,蘋果於本週更新的iOS 11審核指南中明確指出,開發者可透過「應用程式內購買」獲得用戶打賞。就像蘋果對iOS應用程式銷售的抽成,將從小費中抽3成。這表示,相較於微信原有的「讚賞」功能,當「打賞」是透過蘋果支付系統支付,內容生產者僅能獲得以往收入的7成。
不過,有鑒於iPhone市佔率在今年第一季僅佔中國9%、排名第四,且「打賞」收入僅佔中國自媒體收入的一部分,這項政策對中國自媒體的影響有限。根據艾媒諮詢的《2017年中國自媒體從業人員生存狀況調查》報告顯示,2016年中國自媒體收入僅有3.8%來自打賞,主要還是來自流量廣告、置入廣告、稿費等主動收入。
中國去年超越美國,成為App Store最大市場
對蘋果而言,中國的「打賞」經濟自然是無法忽略的一塊市場大餅。
一方面,蘋果來自銷售iPhone的收入逐年下降,特別是在中國。根據研調機構IDC調查,其在中國的市佔率從2015年的16%在兩年後下滑到9%,目前市佔率排名第四,落後另外三間中國手機品牌。而中國iPhone用戶的忠誠度也不如其他國家高。且根據《今日頭條》調查,與2015年相比,與其他中國品牌相比,蘋果在中國的換機忠誠度(留存率)在2016年的下降幅度最大,僅50%的iPhone用戶表示換機時會再選擇iPhone。
在硬體銷售成長趨緩的同時,App Store從中國獲得的收入卻是逐年攀升。根據「App Annie」調查,中國在2016年第四季替App Store貢獻的營收達20億美元,該金額也創下單季歷史新高。同時,中國也在2016年超越美國成為App Store最大市場。
在營收結構重心從硬體轉向軟體之際,也難怪蘋果收緊對iOS應用程式收入的管制。
誘人的中國「打賞」市場
雖然目前並未有數據明確指出自媒體從微信「打賞」功能獲得的總營收,但從微信龐大的用戶基數來看,這塊市場有多誘人便不言而喻。
擁有9.38億名月活躍用戶的微信,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即時通訊軟體。根據「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」調查,有10.7%的微信用戶使用過打賞功能;在這之中,37%的人表示每月給5到10元人民幣。微信公眾號的兩性評論家周沖表示,光是透過微信的「打賞」功能,每個月就能獲得1,000元人民幣的收入。
微信和蘋果的生態系之爭
而蘋果這次嚴格執行禁止微信的讚賞功能,一方面除了是避免其他人賺走蘋果的iOS財,另一方面,或許也是對微信「小程序」踩到iOS生態系出招。
從即時通訊起家的微信,不僅可聊天,其推出的「小程序」,讓用戶不用安裝應用程式即可使用付帳單、訂飯店、看新聞等包羅萬象的服務,幾乎所有線上活動都能在微信應用程式內完成。這讓微信比起即時通訊app,更像是一個作業系統。
不過,一旦越來越多開發者加入微信生態系,將打擊到蘋果來自應用程式的營收,威脅iOS生態系。也因此,蘋果嚴格禁止開發者使用非官方的支付系統,也是意圖要鞏固自家生態系。
然而在這東西兩大巨頭的生態系之爭中,蘋果明顯趨於劣勢。中國政府向來更保護本地企業,可能會透過其他方式向蘋果施壓,讓蘋果替中國公司開特例。另一方面,微信串連媒體、支付和線上服務建立起的強大生態系,至今在中國仍難以被其他應用程式取代,若強硬和微信槓上,可能讓蘋果在中國流失更多iPhone用戶。無論是哪種局面,只能說對蘋果都不是件好事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goo.gl/eDMaQW
企業如何通過新聞資訊來配合宣傳?企業的聲音又如何能夠准確的到達目標受衆,以達到最好的宣傳效果?等等這些問題都是企業面對新聞資訊這一強有力的宣傳工具,卻又無能為力的困境。 我們如何將您的新聞進行推廣呢?